靜脈輸液中靜脈炎的預防及護理
靜脈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靜脈輸液反應,是由于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液,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大的塑膠管時間太長,從而引起血管壁化學性或機械性的損傷,亦或在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格而引起的局部靜脈的感染。由于藥物刺激性和毒性、PH值和滲透壓超過正常值、藥物稀釋不充分或存在微粒及針頭尖端位置不適當等,在受注射的淺靜脈內膜上會引起化學性或機械性刺激,造成血管內膜和血管壁廣泛性的損傷,并發(fā)血栓形成,往往累及受輸液的整條淺靜脈。表現為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fā)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
靜脈炎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三類:
1.紅熱型:沿靜脈血管走向區(qū)域發(fā)熱、腫脹及疼痛;
2.栓塞型:沿靜脈走向區(qū)域變硬,呈條索狀硬結;外觀皮膚有色素沉著;血流不暢伴疼痛;
3.壞死型:沿靜脈穿刺部位疼痛加劇,皮膚發(fā)黑壞死,甚至深達肌層。
靜脈炎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增加經濟負擔,也給護理人員增加了靜脈穿刺的難度和工作量。在我院臨床靜脈輸液使用留置針的過程中及輸注血管刺激性較大藥物的過程中,如七葉皂苷鈉、氨基酸、各種抗生素、右旋糖酐等,也出現過不同程度的血管反應,輕者僅主訴穿刺血管疼痛,重者出現索狀紅線,甚至局部紅腫熱痛和硬結。
靜脈炎主要以預防為主,用藥前護士應該詳細了解藥物的藥理特性、使用方法及配伍禁忌,選擇適當的部位穿刺,避開肌腱、韌帶和關節(jié),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如嚴格消毒皮膚,使用無菌敷料嚴密覆蓋針眼等,輸液過程中注意觀察局部有無紅腫或疼痛,刺激性強的藥物應稀釋或緩慢滴注并密切觀察有無輸液反應,并防止藥物溢出血管,同時要有計劃的更換輸液部位以保護靜脈,盡量避免針眼感染和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原則上輸液血管若出現紅腫疼痛等反應應立即予以拔除,更換穿刺部位,避免再度穿刺已受傷的血管,受傷血管須等到癥狀完全復原,恢復彈性方可使用。
關于留置針的使用:靜脈留置針保留時間較長,可避免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但若較長時間輸液,由于針頭處血流減慢容易形成栓子,加上針頭對血管內膜的長時間機械刺激,極易發(fā)生血栓性靜脈炎。故穿刺肢體應注意保暖和適當的肌肉活動以增加局部血流速度減少血栓形成的可能。美國輸液協會明確規(guī)定普通靜脈留置針最多留置3天,國內沒有統一規(guī)定,一般最好不超過5天,如局部有紅、腫、熱、痛等癥狀 ,應立即拔針。另外下肢深靜脈無靜脈瓣,盡量避免在下肢穿刺,長期臥床病人下肢放置靜脈留置針更應慎重。
一旦發(fā)生靜脈炎,①應立即停止在此靜脈的輸液,拔除輸液針,患肢抬高制動;②局部熱敷,用50%硫酸鎂溶液濕熱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鐘。③其他外敷方法,據報道可使用如意金黃散、濕潤燒傷膏,紅花冰片,土豆片,云南白藥加乙醇等濕敷或貼敷,起到清熱、疏通氣血、止痛、消腫、消炎的作用。④如有發(fā)熱等全身感染癥狀,遵醫(y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
護士在靜脈輸液過程中應做到合理選擇靜脈穿刺點、合理的安排輸液順序和速度、嚴格掌握藥物藥性及配伍禁忌,掌握留置針留置的時間,掌握正確的封管技術。如果需要長期輸液,一定及早有計劃的保護好靜脈,從遠端血管開始,逐漸移至近端,先小靜脈再大靜脈;注射部位也最好每日更換,患者一旦出現靜脈炎或者有栓塞癥狀,應立即停止該條靜脈給藥,并及時進行局部處理。
嚴格無菌操作和嚴密觀察及時處理,輸液引起的靜脈炎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整形一科、十三科
2011-05-06